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冲锋,在反贫困的最前线

    信息发布者:贾海青
    2018-11-26 08:19:10   转载

    新华社北京11月25日电 题:冲锋,在反贫困的最前线——记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村党支部书记

    新华社记者

    他们是离中国贫困群众最近的人,在缺水缺土的贫瘠之地,润泽民心、扎根人民;

    他们每天行走在最艰险的道路上,在大山重重的偏远之地,向山而立、扛起重任;


    他们征战于没有硝烟的激烈战场,在贫困堡垒的攻坚之地,冲锋陷阵、愈战愈勇;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中,一个个村党支部书记就如同一面面旗帜,飘扬在一个个脱贫攻坚战场上。

    此时此刻,中国反贫困斗争进入到决战决胜阶段。村党支部书记们正在最前线发起最后的冲锋……

    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村支书邓迎香带领群众挖山凿洞(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郭一江 摄)

    他们是领路人

    ——想贫困群众之所想,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路

    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所处的地方,被称为天坑。

    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的雄奇景象,可被水溶蚀的特殊岩石大量沉积,上亿年滴水穿石的塌陷,形成这样一个个特大漏斗。

    千百年来,麻怀村被锁在天坑里。

    见到麻怀村村支书邓迎香时,她正坐在村口麻怀隧道与香菇大棚之间的垭口上,欣慰的目光凝视着一辆辆小货车、摩托车穿行隧道。车上载满外卖的山货。

    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幅再平常不过的乡村图景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石破天惊?!

    27年前,邓迎香嫁到麻怀村,15公里山路,走了8个小时。这时的她,还无法想象横亘的大山如何摆布她的命运——

    山路迢迢,3个月大的儿子“小红球”没等送到医院,就在丈夫肩头停止了呼吸;一家人失望离开大山外出打工,第一任丈夫却不幸在瓦斯爆炸中遇难,不得不带着孩子返乡……

    18年前,农村电网改造,电线杆运不进来,村里要凿一条出山隧道。没有多少人赞同。

    邓迎香站了出来,她和乡亲们点起蜡烛、煤油灯,抡起洋镐、大锤、钢钎,开始“凿”路。整整5年,倾尽全力,隧道通了,但最窄的地方只能过一个人和一匹马,最低处人要趴着穿过。

    人可以通过,车却无法通行,致富的路还太“窄”。

    当看到女儿出嫁时摔在隧道里,穿着白色婚纱狼狈的样子,多年被山围困的辛劳、痛苦、无奈,让邓迎香心中最终爆发出山一般的信念和力量。

    “今天我邓迎香发誓,我就是用手挖、用牙啃,也要啃穿一条路!”

    没人支持她。邓迎香独自举起锄头再次走向大山,从麻怀村的一个巧媳妇,变成“女愚公”。

    村民被她打动、县里资金支持……宽敞的隧道修通,邓迎香带领麻怀村600多名村民,从被大山摆布,到真正成为大山的主人。

    不少中国贫困的土地上,大自然犹如一支神奇的笔,画下变幻的地貌,也堵住了出行的道路,一代代人被迫与贫困为伍。

    对脱贫攻坚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来说,在这种阻隔、闭塞、围困,有时甚至是一无所有之下,带领村民们挖出一条道路难,而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道路更需要多少智慧与勇气?

    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2016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014年6月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贵州安顺平坝区塘约村。

    这个本就贫困的小山村,“田地冲毁了,房子倒塌了,粮食被水泡了,村民一贫如洗,当时真是绝望。” 村支书左文学回忆。

    多少次了!村民们向贫困发起冲锋,但每次轻微的市场波动和天灾都会将全村打回原形。

    左文学带着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用烟熏黑了一间会议室,经过了无数个统一思想、集思广益的夜晚。

    终于有一天,在炎炎烈日下,一次决定塘约命运的干部会召开。

    “单打独斗没有出路!”

    塘约村确定了强弱联合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立下贫困不除誓不罢休的誓言。

    仿佛心中早有的愿望,在夏日苏醒了。

    随后,这个小山村,开始了一场大探索。

    在集体经济撬动下,塘约村改革不断:

    实行“红九条”“黑名单”等管理制度,推动农村产权、金融、社会治理改革;实施农村集体财产权“七权”精准确权,为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组建妇女创业联合会、红白理事会、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优化配置全村人力……

    短短两年时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到4000元提升到10030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220多万元。

    在村里举行的分红和脱贫庆祝大会,鞭炮声中,左文学躲了起来,“哭得停不住。”

    为激励后人,左文学把“穷则思变”四个字印在塘约村对面的小山上。

    这就是冲锋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村党支部书记。

    云南昆明东川汤丹镇中河村党支部书记、镇扶贫干部吴国良家中堆放着好几包药。他生前患有慢性肾炎,因工作太忙,经常忘了吃药,也没时间去医院检查(2018年5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庞明广摄

    他们是一直在路上的人——

    云南昆明东川区汤丹镇,全镇境内峰峦叠嶂、山势陡峭,用当地人的话说,整个镇就像是挂在山梁上。

    2018年4月26日,一个依旧忙碌的日子。天刚蒙蒙亮,中河村党支部书记、镇扶贫干部吴国良便坐车匆忙出发,这一天,他要访四个村,行两三百公里山路。

    达朵村是吴国良的老家,父母住在村里,听说好久没回家的儿子来了,母亲早早准备了一桌饭菜。可工作太多,吴国良走的时候都没来得及进去看一眼。母亲追出门,只看到他远去的背影。

    下午五点,吴国良走访完三家村的唐元龙老汉家,天色已晚,但还有一户人家没走访。

    “天不早了,吃完饭再走吧!”

    “不了,还要去下一家。”

    告别后,唐元龙老两口刚转身回屋,忽听到门外一声巨响。吴国良乘坐的车子滚下了山崖……他走了,只有32岁。

    西藏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加玲加东村村民在村党支部书记达顿的带领下,与整个荣玛乡的群众一起跨越上千公里,迁至拉萨堆龙德庆区安置点,这次搬迁成为西藏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2018年6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他们是领路人——

    水要从河流中取、全村没有蔬菜店、高寒缺氧致风湿病和心脏病等高发……西藏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加玲加东村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一部分,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这片藏羚羊等野生动物频频出没的地方,并不适合人类居住。

    出路在哪?易地搬迁!

    可故土难离。村党支部书记达顿挨家挨户做工作,有的人家甚至去了10多次。终于,说服了所有村民。

    搬迁前一晚,拿着扩音器,达顿事无巨细安排事项:

    路上有一名孕妇怎么办?途中将有医护车和医护人员全程护送。

    村民的牛羊今后怎么办?安排专人留下放牧,乡亲们可以把牛羊交给合作社,获得收入……

    2018年6月,村民在达顿的带领下,与整个荣玛乡的群众一起跨越上千公里,从藏北高原南迁至拉萨堆龙德庆区安置点,这次搬迁成为西藏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

    河北新河县申家庄村村支书史凤水(右二)在看望村民(2018年11月19日摄)。 新华社发

    ———— 全文 ————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